于是,旧城市的规模越发扩大,新兴的城市更如雨后春笋一般地涌现。战国时期哪怕是大国里普通的城市,也比春秋时代国家的都城要大得多,所谓“千丈之城,万家之邑相望”,才是最真实的写照。而且比起过去只有都城算得上城市的寒碜景象,只要数得上的大国,都是新兴城市林立。按照《盐铁论》里的说法,中原地区仅齐国、楚国、魏国这几个国家,叫得上名字,称得上商业贸易繁荣地区的城市,总数就有30个之多。放在之前的夏商周年代,这真是强大得不可想象。
更让前代不可想象的,则是城市的规模,比如齐国的都城临淄,史书上记载有7万户,而以已经出土的古城文物来估算规模,按照相关学者的保守估计,人口也要在35万以上。仅出土城墙的总长度,就有近42000米,总面积60平方华里,大小城门已发现10个,主干道宽8米,更有完整的排水系统,城市建设相当发达。
临淄城的繁荣程度,更是在当时天下闻名:集市上人挤人,抹一把汗就像下雨一样,车子挨着车子,而且城市里店铺林立,各种行业都有,天下各种奇珍异宝云集,场面十分热闹。甚至很多外国学者也来凑热闹:临淄的发达程度,放在同时期的世界上也是数得着的。而更能证明临淄繁荣的,还要说其发达的娱乐业,特别值得一说的就是足球,当时叫蹴鞠,这是临淄知名的体育运动,并很快流传到列国,成为战国起非常知名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。这一独家娱乐,国际足联也十分服气,2004年专门宣告世界:足球起源于中国淄博(临淄)。
然而临淄的繁荣,也只是战国经济繁荣的一个缩影。七大强国的主要城市,不能说比肩临淄,也基本达到了这样的规模。不夸张地说,战国时代的中国,就是当时全世界经济最繁荣发达的区域。
而与城市繁荣同时发达的,就是交通。
各主要国家之间,除了军事道路外,更有了四通八达的商业交通要道。北方从齐国一直可以通到辽东地区的陆路,已经十分顺畅。南方楚国的商业贸易网络,已经可以连接到今天的印度地区,张骞通西域的时候,从中亚的集市上,可以看到来自巴蜀的绸缎,照中亚商人的话说,这些物资都是楚人经四川贩运到印度,再转手倒卖到了中亚。比起汉朝开始通西域的丝绸之路,战国时代通向世界的丝绸之路,产生得更早。
更值得一说的,却是海上贸易,作为东方最发达的商业地区,齐国的海上贸易,在战国就进入了黄金时代,今天山东的海阳地区,就是战国时代重要的贸易港口,以此为中转站,和辽东甚至吴越地区,都有商业贸易的联络。而在中原腹地,贸易网络更是四通八达,国力弱小的韩国,以及逐渐衰落的赵国和魏国,却成为战国时代中原贸易的集中地。以三晋国家为核心,贸易道路通向东南西北四地,各地的货物都云集。正是这样的交通演进,才为最后的天下一统,搭好了最厚实的戏台。
二十三 要强大,修水利
战国时代,列国之间的争霸十分热闹,尤其是以一统天下为目标后,相互的争斗,更是你死我活,文的武的,各种招数都有。
比较出名的招数,常规说来,就是战争,攻城略地的死掐,打得动就打,打不动就谈,文明的说法叫连横合纵,也就是拉帮结派打对方,十分的热闹。背后的招数,也是花样百出,比较出名的有发展生产,奖励耕战,实现军功授爵,甚至更有经济战争,通过经济调控来扰乱对手。样样都看似隐蔽,其实杀伤力无穷。
但有一样看似明面上的招数,收获的却是暗招有时候也难以达到的效果:修水利。
战国风云变幻的时代,同样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,如井喷一般涌现的年代。从早期的魏国,到中期的齐国,再到晚期的秦国,几乎主要的强国,都有其自己自豪无比的水利工程。战国的历史变幻无常,多少曾经风光一时的国家,都成了历史的遗迹,甚至连半点纪念的踪影都难以找寻,然而他们留下的水利工程,历经两千年风云的洗礼,却依然生机勃勃地存在,以其汹涌不息的波涛,继续惠泽着后世的炎黄子孙。
一部战国历史,同样也是一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成熟史。
水利工程,在后人眼里,也许只是一个工程这样简单,但是在战国这个特殊的时代里,水利工程却承担着更多的战略意义,它就像后来的万里长城与大运河一样,不但是一个被后人纪念的样板,更是国家走向强大和维持安全的必需生命线。一个强大的水利工程,其发展与命运,往往与一个帝国的命运休戚与共。
在这样的意义下,许多有着重大战略意义的水利工程,在战国时代中国古代科技革命的刺激下,相继蓬勃而出,成为一个时代最为伟岸的见证。